中風患者居家手部康復運動


2015年05月20日(轉載自:微信「康復之路」 )
臺灣職業治療師:鄭淳馨

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,民眾的生活形態及疾病的形式也逐漸改變,根據WHO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-世界衛生組織)指出,中風自1990年以來是已開發國家中排行第三大死因。每年全球約有五百五十萬人因中風而死亡,而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來自於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。在臺灣,每年約有一萬七千名中風患者有日常生活功能失能問題,為成人殘障的最大因素。

中風患者或其他神經性疾病如腦傷、腦性麻痺、多發性硬化症、帕金森氏症、脊髓損傷等患者在生病的過程中,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上肢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感覺及動作障礙。雙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,進食時需要一手扶碗,另一手使用筷子;穿衣服時,需要拿取衣物,一手撚取鈕扣,另一手協助將鈕扣穿入鈕扣洞;洗澡時,需要轉開水龍頭,拿取肥皂……。

中風後常見上肢及手部動作感覺問題如下:

痙攣(spasticity):不正常張力,高張時容易造成手部或關節變形;低張時為肢體無法維持適當動作。

肢體無力(weakness):肌力下降而無法做出動作。

肢體協調差(coordination):因疾病而造成動作笨拙、動作不流暢。

感覺失能(sensory impairments):例如出現異常感覺如:針紮感、觸覺、溫度覺異常等。

肢體腫脹(edema):常見為肢體迴圈差、長時間未動造成水腫情況。

疼痛(pain):可能伴隨感覺異常或肢體有發炎等情況。

關節攣縮(joint contractures)及習得無用感(learned nonuse/disuse):易因上述問題產生。

針對常見問題,作業治療師(OT)可提供以下居家康復建議:

1. 針對痙攣:張力過強的病人容易產生手指手腕緊縮的問題,預防性介入可提供”支架”,提供適當姿勢,維持適當關節活動度,也可避免疼痛或關節攣縮。此外,借由關節承重也可幫助適當促進或是降低張力。

建議活動:撐桌子活動,站姿下,病人患側手手心向桌面,手肘伸直,將重心往患側手方向,此時會感覺手腕及手指有緊繃或牽拉感。維持5-10分鐘,每日3-5次,或做上肢功能訓練前使用。

2. 針對肢體腫脹:可透過局部熱敷按摩等來幫助局部迴圈,但有時病人的溫度覺較為遲鈍,在熱敷時須注意溫度,可以健側手感覺溫度,或是多加一層毛巾保護皮膚,且熱敷時間不宜過久,建議至多不超過20分鐘避免影響患部。

建議活動:雙手舉高運動,依個人情況不同,例如站姿或是坐姿下使用好手帶患手方式高舉過肩以上。緩慢舉起、緩慢放下,每次5-10下,每日3-5次促進患側肢體迴圈。也可於躺床時運動。

3.肢體協調問題:在家中可利用打掃家務活動來幫助肢體協調,例如擦桌子,使用患側手壓住/拿取抹布,或以好手輔助下在桌面擦拭髒汙,或以畫圓、8字型方式促進上肢協調。

4.感覺異常問題:以預防性介入為主,常見問題為對於溫度覺不敏感者,可使用健側手先試溫度,對於觸覺較遲鈍或異常者,必要時穿戴手套來預防撞傷或是擦傷。

康復之路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,除了把握黃金期的康復,居家運動也同為重要的一環。


微信「康復之路」:微信「康復之路」是由職業治療師陳剛先生、中風康復者盧敏銳先生和北京的蘇楊先生於2015年04月所成立,主要是為中國的中風病患者、家屬、職業治療師及相關醫護人員,提供有關中風康復的信息及分享交流的平台。 -->請在微信搜尋kfzhilu並關注我們!